老王问:「地产下行的情况下,央妈会不会通过『大放水』,来救助楼市?」
我说:「各种报告中一再强调,『不搞大水漫灌』,『不超发货币』,『不透支未来』,所以不会有大放水!」
但老王不信,他觉得楼市是必须要救的,理由有二:
1)如果房价跌了,就会全面爆发金融危机,是不可承受之重;
2)如果房价跌了,财政怎么办?
我说:「现在不是已经在救了么?到处都在放松限购,又是降首付降利率,又是『一人购房全家还贷』!」
他说还不够,他觉得最有效的手段,是:放水➜ 通胀➜ 买房抗通胀➜ 越买越涨➜ 越涨越买……
这么多年以来,人们经历过太多次货币宽松所推动的房价上涨,也难怪老王会坚信,只要印钞机一开,立马便可以「一涨解千愁」。
但另一些人就显得忧心忡忡了,觉得要是再来一轮 「涨价去库存」,而自己又没上车的话,岂不是阶层又要往下掉?
可问题是:
1) 水,是真的想放就能放的吗?
2) 通胀,难道就一定会稀释债务吗?
3)面对通胀,如果决策者选择加息,岂不是要加剧还贷压力?
搞清楚这些问题很重要,因为如果水放不出来,那么想象中「一涨解千愁」就不会有,如果即将到来的通胀并不是来稀释债务,而是加剧债务的,那现在加杠杆买房,无疑就很不明智。
老王不解:「通胀稀释负债的事,我们过去都经历过,20 年前我爹买第一套房的时候,月供是 1000,当时压力也很大,因为我爹工资才 1200。但你看现在,1000 的月供还叫事么?通胀当然是稀释债务,怎么可能会加剧负债呢?」
过去的经历,对于普通人来说,是经验,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思维禁锢呢?它让很多人选择用「刻舟求剑」地方式看待问题。
必须要意识到,船是在动的,事物是在发展变化的。
就比如通胀稀释债务这件事,它就有个很明显的问题——只有工资通胀,才能稀释债务!
物价通胀,最直接的作用是增加生活成本,是加剧还债压力,因为你的可支配收入减少了嘛。
上述那些问题的结论,我会在文章末尾给出,而在此之前,我们要把这些问题里面所蕴含的经济逻辑给搞清楚了,这样才能真正做到「任凭风起浪,稳坐钓鱼台」。
01
很多人都有个明显的认知误区,即认为印钞放水,就是央行拧开水龙头,然后就水漫金山了。
其实不是这么回事。
在实际操作中,只有借出来的钱,才真的是钱,你不去借,就没有钱流出来!
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真正作用之一,就是通过居民的购房贷款,向市场释放货币,所以才有「房地产是印钞机」的说法!
央行虽然掌握印钞大权,但它印了钱,总不能挨家挨户去发吧,它必须以商业银行为发行渠道,通过贷款的方式,发下去。
只有这样的钱,才能行使信用功能,否则就是擦屁股都嫌硬的纸。
也就是说,如果人民群众不去贷款,就没有水放出来。
什么时候大伙儿不想贷款了呢?
一是负债太高,没法背负更多债务,再说银行也不想放贷,还不上的概率很大;
二是对未来预期悲观,贷了款用来干嘛呢?
这样一来,市场中的「水」就会越来越少,不论政策怎么宽松,大家都不为所动。
老王又问啦:「那把贷款发放给企业呗,精准滴灌行不行?」
不行!
企业拿到贷款,它用来干嘛呢?扩大生产吗?生产了又卖给谁呢?
要知道,生产为需求而生!
现在的问题是,国内需求正在一步步萎缩,由于国际通胀,上游的原材料又在涨价,越生产越亏,企业的明智之举是降低产能,你说它贷款干嘛?
总之,在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中,对于企业来说,不是你给它匀口气,它就能缓过来的——它缺的又不只是钱,更缺市场和信心!
「只要放了水,就有市场和信心。09 年和 15 年那会儿,不就是 4 万亿+降首付+降利率,然后房价大涨,激活经济的么?」
不一样!
当时的宏观债务还很低,而现在,居民负债已经涨到了极限水平,再强行增加的话,很多人的贷款就会变成「次级贷」,从而加速问题的爆发:
试想一下,如果一个人负债累累,你还会再借钱给他么?
而且新兴国家的居民信贷参与度,相对发达国家要低得多,很多人由于收入不稳定,没法享受到国有银行的授信,于是存在大量民间借贷。
也就是说,我们实际的居民负债,要比上图所示的多得多。
所以银行也很为难——需要钱的,它不敢放款;
它敢放款的,又变得越来越保守,不想要钱。
这样一来,信贷的水就很难放出来了,就只能走财政扩张这条路。
凯恩斯主义所提倡的,就是通过财政扩张,增加基础建设的投资,一方面创造就业,度过危机;另一方面向市场注入货币,激活流动性。
这种方式发行的货币,有个专业的说法,叫「直升机撒钱」。
「直升机撒钱」和量化宽松(QE)一般是同时进行的,其结果,都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急速扩张,持有了大量国家背书的财政债券,同时释放出巨量货币。
以美元为例,美国政府发行国债,美联储印钞购买——美债为美元背书,美元给美债兜底——相当于武当派的轻功「梯云纵」,左脚踩右脚,然后上天。
那这样是不是就可以无限印钞了呢?
理论上讲,可以!因为美债的确可以无限展期、无限累积,不就相当于无限印钞么?
既然如此,那干嘛不美联储印钱,美国政府直接拿去用呢?何必还要多一道购债程序,费这么多周折?
这就说明,这道购债程序,仍然对美元超发形成了约束机制。
一般认为,美债利息的规模,必须制在 GDP 的增量之下。
即:债务*利率 < GDP 增量
如果债务增长太快,使利息超出了 GDP 增量,就会出现两种情况:
1)偿债信用遭到质疑。
因为你收入增长的部分,连利息的增长都比不上,那么你的债务只会越积越多,你怎么让人相信你有还债能力呢?
2)劳动收入整体性下降,失业上升,民间债务暴雷。
收入增长的部分,即使全拿去,也不够还利息,就只能把存量部分也拿出一部分,这样的话,人们的劳动收入自然会下降。
比如你以前工资一万,现在虽然工资一万二,但是有五千要被政府收走,用于偿还债务利息,那么你到手的工资就只有七千了,你背着的房贷就可能会暴雷。
内债不是债,但内债是税。
而所谓的宏观调控,就是在「债务*利率 < GDP 增量」的平衡上走钢丝,并不是「面多了加水,水多了加面」那么简单。
现在 GDP 增速下行,逆周期调节又需要增发货币,应该怎么做?
降息!
但你肯定猜到了:「应该没这么简单,降息也一定受什么东西的限制吧?」
不错,有限制!
然而发达国家的限制少,发展中国家的限制多。
为什么呢?
因为发展中国家一旦降息,缩小了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,资本就会流出。
比如最近美联储在持续加息,而我们在降息,有不少有识之士担忧中美之间出现利差倒挂,就是出于这个视角所看到的问题——买美债的无风险收益比买 rmb 资产的收益更高,那逐利的资本肯定要往美国流动。
由于发展中国家需要大量投资,是资本输入国,一旦资本转向流出,增长就会扑街——你不增长,资本又会进一步流出……
然后就跌入了「中等收入陷阱」。
也就是说,南美的悲剧,不算是华尔街的阴谋,因为资本眼中是没有祖国的,只有利润,一旦失去获利空间,它就会流出,这是阳谋!
看出来了吧?越是超发货币,就越是债务高筑,也就越需要低息环境。
越低息,资本收益率又越低……
一旦美联储转向加息,资本流出便不可避免。
比如日本,低增长的锅,就可以甩一部分给高负债带来的低利率。
需要注意的是,由于日元国际信用良好,日本的低息资金进入了东亚其他国家,使日本分享了发展中国家的增长。而且日本的基尼系数低,收入分配做得更好,所以整个社会对低增长容忍度很高。
但发展中国家没法长期维持低利率,因为容忍不了低增长。
02
那房地产是怎么推动货币超发的呢?
首先,居民买房,需要拿出储蓄,并向银行贷款,房价越高,银行能贷出的款就越多,流动性也就越充沛。
其次,房价越高,地价也就更高,政府可举债就越多,基建的规模也会越大,这又反过来推高土地溢价,推高房价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涨价螺旋:房价涨、地价涨 ➜ 贷款更多 ➜ 房价、地价更高……
问题是这个螺旋能否一直转上去,对吧?
不能!
因为它是由债务驱动的,居民买房,要举债,政府投资,也要举债,而债务是存在周期的,有上升周期,就有下降周期。
债务周期怎么理解呢?都借过钱吧,表面上你是向银行借钱,实际上,你是向未来的自己借钱,因为在未来的某一时刻,你必须要压缩消费,以偿还债务。
图片来源: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图片来源: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
借钱消费时,你感觉自己很有钱,偿还债务时,你感觉自己很贫穷,这就是一个人的债务周期。
扩大到整个国家,也是如此。一国的经济,本质上是由无数个交易构成的,在交易中,一个人的收入来自于另一个人的支出,当人们借钱消费时,支出会增加,收入也会增加,反映在宏观经济上,就是繁荣周期。
当人们为了偿还债务而压缩支出时,收入就会减少,反映在宏观经济上,就是衰退周期。
ps:上述逻辑见达利欧的 30 分钟短片《经济机器是怎么运行的?》。
在繁荣周期,债务会产生一个自我强化的上升运动:
1)你能从银行借到多少钱,取决于你的收入水平和抵押资产的价值。
在上升周期,由于债务扩张增加了消费和投资,人们的收入和资产价格都会上涨,进一步增加了借债能力。
2)经济繁荣,会使人们对未来感到乐观,银行承担风险的意愿加强,借贷会变得更容易。
3)人性使然,人们更喜欢借钱花钱,而反感省钱还钱,而且人们很难超越自身经历的局限,无法从更长远的历史周期中获得教训,总是根据个人有限的经验来判断未来,惯性地认为收入将持续上涨,从而不断扩大举债。
4)货币扩张会带来「负债经济」——借钱即赚钱,这是通胀周期(实际利率为负)中的一种现象,它奖励了过度借债的行为。
5)政治上,货币宽松比货币收紧要容易得多,因为政治家需要充分的流动性来维持繁荣,所以在还债周期,支出下降经济失速时,决策者都会放水刺激,比如涨价去库存、QE 等。
放水令政府和居民的债务节节攀升,直到债务周期触顶——居民和政府的收入增长难以覆盖利息时,债务周期就会掉头向下,进入向下的强化螺旋。
衰退周期,由于消费减少,收入下降,债务违约随之增加。
在资产负债表上,一个人的负债是另一个人的资产,债务违约,就意味着资产贬值。
这时银行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从信任变为质疑,不仅不会继续借款,反而会要求提前还款,企业现金流出现危机,违约进一步增加,经济增速下降,失业上升,人们对未来感到悲观,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情况。
上图曲线所反映的,是经济增长率,我们正处在 1 号位——赚到的钱越来越少,要还的债却越来越多。
之后会滑向 2 号位,表现为债务的大规模毁灭。
债务毁灭就相当于资产毁灭,这点很好理解,比如老王欠我 100w,这是他的负债,同时也是我的资产。
假如老王决心当老赖,我又拿他没办法,那他的债务消失了,我的资产也不见了。
综上,当债务周期走到末期,债务扩张就到头了,也就无水可放了。
在专栏《趋势与周期 1:从房地产到金融危机》的最后一篇文章《为什么危机总是一次又一次地爆发》中,我用了一个高度简化的模型,概括性地描述了现代社会的经济循环:
简单说就是,资本在「生产⇋消费」的产业循环基础上,又创造出了一个「负债➜资产➜货币……」 的金融循环。
如果想明白了这个金融循环,也就搞清楚了货币扩张和债务周期之间的联系,那么通过大放水制造大通胀来救助房地产的谣言,就可以不攻自破。
03
老王说:「你上面所讲的全部逻辑,都建立在『只有债务扩张才能创造货币』这一前提之上,有没有可能绕过债务流程,直接向市场注入货币呢?」
理论上讲,直接撒钱是可能的,货币也可以不要锚。
但现实中为什么没有哪个国家这么干呢?
要理解这个问题,我们得先代入一个简化的经济模型——黄渤的电影《一出好戏》中,讲到这么一个故事,说一群人流落到了荒岛上,为了生存,他们组成了一个原始社会,采摘、捕猎……
于和伟饰演的张总,是一个精通货币原理的奸商,他提出用扑克牌作为货币,以方便大家交易各自收集的物资,并表示岛上一共只有 2 副牌。
从此,扑克牌在岛上就成了正式货币,具备了交易媒介和价值尺度的功能。
后来,随着大家对环境的适应,也逐渐拥有了更先进的工具,他们捕到了更多的鱼,采到了更多的野果,如果这时候,扑克牌依然只有两副,就意味着鱼、野果会降价,发生通货紧缩。
然而通缩的情况并没有发生,这是为什么呢?
后来张艺兴饰演的小兴发现,随着交换的进行,他手上竟然有了 4 张红桃 2。
也就是说,张总手上必定有更多的扑克牌,并且拿这些牌和其他人交换了物资,但是众人都没有察觉,因为鱼和野果的价格是稳定的。
张总偷偷增发货币的行为,就是典型的「无锚印钞」,因为他什么都没付出,就拿扑克牌换走了别人的劳动果实。他所发行的扑克牌货币,也没有对应的资产去锚定其价值,其交换功能,完全来源于大家的共识。
假如张总利欲熏心,目光短浅,过度超发货币,使岛上扑克牌泛滥,鱼、野果等生存物资价格暴涨,那么大家就一定能意识到张总是骗人的,如果你是岛上居民,你会怎么办?
你肯定会把扑克牌摔到张总脸上,抢光他的物资,把他暴揍一顿,对吧?
因为他用一张毫无卵用的废纸,就换走了你辛辛苦苦搞来的生存物资。
这样一来,扑克牌的货币共识,就破产了。
对于这种结果,张总的认识非常清醒,为了能长期把持货币发行权,他必须要确保物价的稳定,使大家不反感他的超发。
这个故事所描述的扑克牌货币,就是 MMT(现代货币理论)的基础模型,即认为政府的公共支出,完全可以通过印钞解决,而不需要为财政赤字担心。
比如张总想要修座房子,他完全可以拿出几张扑克牌,让别人给他修。
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政府可以随意印钞呢?
当然不是,正如前文所说,一旦发生通胀,张总就会玩完。
所以 MMT 的约束机制,就是通胀,就是物价稳定!
在现实当中,当一国政府真的突破货币发行的资产约束,践行 MMT 的时候,反而无法通过超发货币来制造通胀,因为这种「共识货币」最怕的就是通胀。
众所周知,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世界范围的大通胀:
2022 年,全球通货膨胀形势陡然升温。截至 5 月份,全球月度同比消费价格指数(CPI)大于 10% 的经济体超过 40 个,大于 5% 的经济体超过 80 个。其中,5 月份黎巴嫩和委内瑞拉的月度同比 CPI 分别高达 211% 和 167%,土耳其为 61%,阿根廷为 45%,都处在非常高的位置。从主要发达经济体看,6 月份美国月度同比 CPI 为 9.1%,欧元区为 8.6%。——汤铎铎《全球通货膨胀的根源和走势》
这种情况下,怎么搞 MMT?
而且这次的通胀和以往有很大的不同,以前我们说,在通胀周期中,应更多地配置资产,杠杆加得越高,就越能攫取「货币红利」。
而在通缩周期中,应尽量「降杠杆」,因为赚钱越来越难,债务负担会越来越重。
现在虽说是通胀,但很多人却在排着队「降杠杆」,这是为什么呢?
难道通胀和通缩同时发生了?
还是说物价在通胀,工资在通缩?
经济学术语中的「通胀周期」,不仅表现为物价上涨,还表现为人们的收入快速增加,消费需求大增,市场上「供不应求」,企业利润充沛,投资热情高昂,就业充分……
但你看身边的景象,可是这个样子?
这么一说,大家就悟了——原来现在这个情况,它叫滞胀。
滞胀是最差的组合,经济的产出在下降,物价反而持续上涨。一方面,利率会跟随通胀大幅上行,包括股票在内的风险资产会受到直接打压。另一方面,利润会跟随经济大幅下行,股票的基本面也会恶化。最有代表性的是 1970 年美国、德国、日本的滞胀,原因是两次石油危机和全球粮食危机。当时经济增长停滞、物价高企、失业骤升,政府采取了宽松的货币和财政政策,不仅未能刺激经济,反而进一步推高了通胀,导致利率飙升。这种环境下,所有的风险资产全线下挫。——管清友《精准投资》
「滞」指经济增长停滞,失业增加,收入下降;
「胀」指通货膨胀,物价上涨。
合在一起,就是物价上涨,生活成本上升,收入却在下降,作为打工人的你,会不会觉得很难受?
其实大家都难受,有房贷的,会感受到越来越重的债务压力;
持有现金的,会因为物价上涨,而眼睁睁看着财富从手中流失;
有资产没负债的呢?
也难受!
因为滞胀期流动性收缩,债务暴雷,资产价格下跌,所以富人所感受到的,也是财富流失。
最重要的是,决策者在面对滞胀时,政策工具非常有限。
一方面,所有的政府都畏惧失业。而要想减少失业,就必须要有更多的有效投资,以及更宽松的货币环境,维持住企业的现金流。
但那样的话,通胀就如脱缰野马,止不住了。
另一方面,任由通胀蔓延,不光会造成民生灾难,还会恶化货币信用,如不及时制止,就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。
要么是高失业,要么是高通胀,两头都很麻烦,两头都很难解决。
那是不是就意味着政策选项应该在「稳就业还是稳物价」之间徘徊选择呢?
不是,因为就业根本稳不住。
决策者只有加息这一个选项!
「不对呀,前阵子不还减息了么?」
当前的减息,是有两个前提的:
1)国内疫情压抑了需求,使 CPI 处于低位,也就是说,我们目前所面临的通胀,还不构成决策压力。
2)美联储正在加息,而中美之间的利差,仍然给我们提供了降息空间。
但情况会变化,因为国外高通胀,推高了制造业的成本,最终还是要传递到价格上,当物价涨上来,我们就会直面通胀的冲击,届时货币政策就会受到滞胀的制约,这是其一。
其二,美联储的加息节奏,会耗尽我们的降息空间。
不出意外的话,2022 年 10 月之后就会转向加息。
也就是说,现在固然已经很难过,但往后,高负债的人会更难过。
「不加息行不行?」
不行!
因为在滞胀期,货币宽松已经失效了。
举个例子:
2022 年 8 月中旬,央行之所以要调降 MLF 利率,原因是市场利率和基准利率之间出了 gap,市场利率早就低到地板上了:
原因是银行根本就不缺钱,钱都堆着放不出去,所以银行间利率奇低。
这个,就叫做流动性陷阱——大家不去借钱、花钱,有了钱也都是存回银行,就没有水放出来,货币多宽松都没用。
所以这时候,继续放水不仅起不到任何作用,只会加剧通胀。
老王说:「通胀就通胀呗,相当于控制货币有序贬值,只要货币贬值一半,房价就没有泡沫了,这就是以通胀消化泡沫,以时间交换空间。」
是不是觉得还蛮有道理?
但你见过哪个正经经济学家这么讲?没有吧?
因为根本就没有可行性!
这种说法存在两个问题:
1)前面提到,只有工资通胀,才能稀释债务消化泡沫。物价通胀反而加剧负债,会刺破泡沫。滞胀期,物价通胀,工资是通缩的,所以放任通胀的结果,只有生活成本上升,没有消化泡沫。
2)资本市场永远被两种情绪控制:一种是贪婪,另一种是恐慌。一旦贬值趋势确定,谁还愿意持有确定贬值的货币?
须知道,纸币信用是一种共识,它非常脆弱,必须要有制度约束,一旦制度约束没有了,它绝不会有序贬值,而是瞬间崩塌。
金圆券的例子,殷鉴不远,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「控制货币有序贬值」。
「那就放任贬值呗,弃汇率,保房价!」
保房价,意味着要维持低息宽松的货币环境,并不断推高债务规模,向楼市泡沫输血,代价就是资本流失,汇率贬值。
保汇率,则须紧缩货币,加息,提高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差,代价则是债务崩溃,资产价格下跌。
保房价还是保汇率的争论,早在 2016 年就已经充斥互联网了,然而实际上,政策选择并不是在汇率和房价之间徘徊的。
因为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,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主动的选择,而是迫于形势,不得不做的选择,不管是房价还是汇率,都想保,但也都不是想保就能保。
老王不服气:「俄罗斯在 2014 年爆发金融危机时,就没有选择加息,他们放弃了汇率,选择了保房价。」
这是误读,俄罗斯当年并不是主动放弃汇率,而是想保但没保住。
我们简单回顾下这段历史——2014 年,俄罗斯就已经开始敲打乌克兰了,他们策划了克里米亚事件,随后卷入乌东战争,遭到了北约的严厉制裁,以至于资本疯狂外流,股汇债三杀!
俄国为了维护卢布汇率,当即就开启了疯狂加息模式,一度使俄罗斯的关键利率从 5.5%,加到了 17%。
其外汇储备也几乎消耗殆尽:
这种情况,怎么能说俄罗斯是主动放弃了卢布汇率呢?
这么大幅度的加息和外汇消耗,明显是想保住汇率嘛。
然而它又是战争又是被制裁,资本虽然逐利,但第一需求永远是安全,所以卢布汇率没保住。
再看看房价保住没?
从数据上看,俄罗斯房价很平稳,似乎保住了,但其实保住了个鬼!
相对于同时期俄罗斯商品的价格,房价就是大跌的:
2014 年 12 月,俄罗斯大米、面食价格相对 10 月份上涨 25%,部分地区食品价格大涨 80%;2014 年全年,糖类产品价格上涨 40%;米类作物上涨 34.6%,肉类产品上升 20.1%,水产品上涨 19.1%,通心粉制品上涨 8.4%。烟草制品价格上涨 27.1%,酒类产品上涨 13.7%,物业服务费上涨 9.4%,起居类服务收费上涨 19%……
当时持有俄罗斯房产的人,就跟把卢布现金放在床底下一样——真实财富在一年内缩水了一半!
即使把卢布存银行,收益都比持有房产要高得多,要知道当时俄国的基准利率一度达到了 17% 的高位,你说这叫保房价?
再说一个美国的例子,他们在上世纪 70 年代,就经历过滞胀危机,1974 年时,美国 GDP 的实际增长率是-0.5%,但通胀高达 12%,失业率高达 9%。
一开始,美国政府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,总是摇摆不定,各届总统为了连任,都优先考虑解决失业,从而无法下定决心加息,结果就是啥也没有解决:
从 1970 年到 1983 年的 13 年间,美国企业、银行破产数以及失业率,都创下了二战后的最高记录,GDP 平均增速只有 2.9%,但平均通胀达到了 10.46%,失业率最高时达 10.8%。
后来沃尔克升任美联储主席,他不顾白宫和民间的反对,毅然把利率拉到了历史高位,才彻底解决了滞胀,美国随后不仅开启了长达 20 年的低通胀高增长时代,还成功耗死了苏联,赢得了冷战的胜利。
而且,历史证明,只要一加息,资产价格就会快速下跌:
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:
1) 货币发行存在约束机制,不是想发就能发。信用货币受到私人部门的负债能力及负债意愿的限制;财政货币则受到宏观债务规模的限制;
2) 理论上确实存在不依据债务发行的货币,即 MMT,但它受到通胀的约束。
3) 物价在通胀,工资在通缩,债务负担不会被稀释,反而越来越难扛;
4) 美元加息继续,会耗尽发展中国家的降息空间;
5) 不存在保汇率还是保房价的选择,一旦陷入滞胀,就只有加息这一个选项,拖下去,汇率保不住,房价也保不住;
6) 只要加息,资产价格就会明显下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