改革之难,难在哪里?
上一篇讲到,北宋建国大约五六十年后,就开始在「三冗」问题中「温水煮青蛙」。
到宋神宗上台时,终于煮不下去了,国家贫富分化严重,财政暴雷,连官员奖金都发不出来。
再不改革,朝廷就要破产了。
于是王安石上线,搞起了变法。
变法主要集中在财政、军事两个板块,应该说取得了部分成功:
1)经济上,全国垦田总数增加了 20 余万顷(《文献通考》),财政盈余据说可以支撑 20 年的用度(毕仲游《上门下侍郎司马温公书》)。
2)军事上,王安石起用王韶经略西北,不到两年,就辟地两千里,史称”熙河开边”,是北宋结束统一战争之后,最大的一场军事胜利。
既然效果这么好,为什么还说「部分成功」呢?
因为变法很快就「人未亡,政便息」,不仅没有挽救北宋危局,甚至连变法本身,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被认为是造成北宋灭亡的祸根。
01
王安石变法虽然没能达到预期目标,却也给我们刷到了不少经验。
要想完全地吸收这些经验,得先把格局打开,不要仅把这场变法当作一段孤立的历史事件,而应把它看成一场伟大的社会实验——王安石试图解决的,是历史周期律中,最典型的政治经济矛盾。
所以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,其实验数据和实验过程,都非常重要。
「历史周期中的典型问题,到底是什么呢?」
还记得在上篇文章中,我提到历史学家 Stavrianos 是怎么评价中国历史的吗?
他说古代中国,从来都不是由政治家和商人统治的社会,而是由官僚和地主统治。
我虽然不太认同这句话,因为我觉得还是有政治家的,但又不可否认的是,他的这一结论,是有史实依据的,中国古代的统治者,确实绝大多数都是官僚和地主。
这有什么问题呢?
先说官僚。
官僚的产生,跟权力结构有关。
在封建帝制中,权力结构是自上而下的,这意味着你只有巴结领导,才能获得相应的权力,结局必然是人人唯上。
当时北宋的情况就是这样,王安石在《上运使孙司谏书》中说:
今之时,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,苟以顺从为得。 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,言有忤己者,辄怒而不听之。 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,而上不得闻其过,恣所欲为。
他的意思是说,在下面办事的人,都「以顺从为得」,即使知道不对,也会顺着上头的意思去做,这样就算做错了,也不会太难看。
要是不顺着上头的意思来,即便做对了,也不会很好看。
万一搞出事,那就有你好看!
但上头的人在一片奉承声中,既不了解实际情况,又不愿听取下面人的意见,凭着个人喜恶,下一些脱离群众、不切实际的指令。
这种情况下,看着好像管事的人很多,但要么变成了写报告、做汇报的形式主义;
要么闹哄哄的,一旦遇事就只能层层上报,报到后来就没了下文,似乎每个人都在忙,但事情就是没解决。
这样的体制运行久了,就会形成一种很有意思的二元悖论:
当宏观问题暴露,人们表示不解时,他们解释道:「政策是好的,都是下面的人执行歪了」;
当微观问题暴露,人们直面苛政时,他们又会告诉你:「都是上头要求的,下面的人也没办法」。
那么到底是上头的问题,还是下面的问题呢?
恐怕整个系统都有问题!
王安石所面对的就是这样的系统问题,但他解决问题的方式,不是刷新系统,而是在旧系统中,重开了一个新系统的模拟器。
结果既增加了内存负荷,新旧系统还互不兼容,变法注定长久不了,关于这点我们后面会聊到。
再说地主。
大家传统认知中的地主,是这样的:
地主占有大片土地,种地的是佃农:
地主不用工作,只需躺着收租,是不是很爽?
但这里有个世纪之问——地主所占的「土地」,就只是土地吗?
是不是觉得我在卖关子?
经济学里有一套思维方式,我非常推崇。
就是说,现代社会的运转非常复杂,很多问题不容易看清,对吧?
最好的办法,就是代入一个高度简化的理论模型!
哪里可以找到这样的模型呢?
历史里!
越往前溯,经济方式就越简单,模型也越简化。
比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,这个概念不太好懂,对不对?
但你代入一个原始社会的例子,就能瞬间明白——按捕猎时间算,1 头羊=10 只兔子。
既然往前溯,可以找到简化的理论模型,那么当我们在历史中看到一个「典型事物」时,往后找,是不是也能找到它所对应的复杂现象呢?
是!
比如,「土地」只是土地吗?
不是,而是「生存空间」。
什么叫生存空间?
在农业社会,土地就是生存空间;
在工业资本时代,工厂、机器等生产资料就是生存空间;
而在金融资本和城市化时代,就业和住房就是生存空间……
为什么鹤岗的房子不值钱?因为它没就业,没有对应的公共资源,也就没有年轻人的生存空间。
当你质疑「为什么不能居者有其屋」时,一定有人过来怼:「鹤岗房子便宜怎么不去买?难道只有一线城市的房子才是房子?」
这种言论就相当于古代人感慨「为何不能耕者有其田」时,有人跑过去怼他说:「青藏高原那么多地,你怎么不去耕?难道只有苏浙湖广的地才是地?」
其实是同一个逻辑。
所以,地主所代表的,是一种所有制,而且是对生存空间的所有制。
地主占据生存空间,不事生产,躺着收租,这样的掠夺方式简直不能更爽,所以他有无数动机搞土地兼并。
王安石之所以推出青苗贷,就是为了抑制土地兼并。
农民的日子很难,要数最难,就是青黄不接的时候,存粮吃完了,地里的庄稼还是青苗,为了熬过去,就需要向地主借贷。
地主也乐意借,因为这是低风险的抵押贷款,首先是地里有青苗,其次是有地,如果碰到天灾,颗粒无收,农民还不上债,还可以把地拿过来,兼并由此而生。
农民的生活紧巴巴,交完税,一般就只剩口粮,地主的利息又高得吓人,为了还债又需要借新贷,贷上加贷……直到卖地、卖儿卖女,最后全家沦为农奴,或是逃亡成为流民。
而且随着兼并的进行,田地不断转移买卖,地主和官僚互相勾结、互相融合,变得「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」——地主逐渐掌握免税特权,造成一种「有田无税、有税无田」的社会现象。
也就是说,土地兼并的结局,不止是贫富分化那么简单,还有朝廷税源枯竭。
自耕农在税负和兼并的联合收割下,一步步走向破产,流民增多,社会失序。
而朝廷呢?地主不交税,交税的自耕农或跑去给地主当佃农,或破产当流寇……
税基减少➜财政能力下降➜社会控制力下降……
越往后发展,朝廷就越无力应对内外局势的变化,于是历史走入「土地兼并➜农民起义」的治乱死局。
所以北宋发展到中后期,它所面临的问题,不是他赵家一姓所独有的问题,而是王朝周期律里,普遍且典型的问题。
王安石变法,表面看,是新法的推行问题,实际上是一场与官僚和地主势力的博弈。
02
冗官和土地兼并的坏处,难道只有王安石看到了?其他人都看不到?
当然不是,范镇、欧阳修、苏轼,甚至司马光,全都看到了,也都写奏折批判过,他们还提过很多建议,有些正是后来王安石所施行的。
既然大家都知道问题在哪,也都能对解决方案侃侃而谈,为什么只有王安石付诸了行动?
这就说明变法这件事,说说容易,做起来难!
对于那些传统官僚来说,虽然平日里嘴上全是「舍家为国」之类的官话套话,但你真要让他交税,让他承担国家义务,他一定会想尽办法推辞狡辩。
就说苏轼吧,都说他是个好人,不摆谱,能跟「卑田院乞儿」做朋友,每每下到基层,看见百姓生活困苦,更是会忍不住要痛心疾首一番,他的《吴中田妇叹》是这么叹的:
今年粳稻熟苦迟, 庶见霜风来几时……汗流肩赪载入市, 价贱乞与如糠秕。
卖牛纳税拆屋炊, 虑浅不及明年饥。官今要钱不要米, 西北万里招羌儿。
龚黄满朝人更苦, 不如却作河伯妇。
简直字字泣血,你能说他没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吗?
但当讲到让官僚地主缴纳财产税,用以支付劳役时,他却说:「劳役必须由平民承担,就跟吃饭必吃五谷,穿衣必穿丝麻一样……」
这是什么鬼逻辑?
他还说:「士大夫抛家舍业,背井离乡外出做官,效力之余也希望多一些乐趣,这是人之常情。如果连厨房都萧条简陋,连饮食都粗制劣造,就像是一个国家处于危难之中,恐怕不是太平盛世的景象。」
他老弟苏辙的狡辩如出一辙,嘴上悲天悯人,身体却很诚实——享受特权可以,承担义务?没门!
连苏家兄弟都是这样的作风,遑论其他官僚。
国用不足,百姓贫困,改革财政就必然要向这些人动刀,不管谁来动这个刀,都一定会得罪人,从而承受脏水和明枪暗箭。
所以变法之难,既难在要求变法者有实心任事的毅力,
也难在要求他们有「虽千万人吾往矣」的勇气。
如果不搞变法,以王安石的人品和学问,混个岁月静好、名垂青史不难吧?最起码不会像后来那样被编排抹黑。
但他仍毅然挑起了变法大局,冲这一点,就当得起「伟大的政治家」这样的历史评价。
后世对王安石变法的讨论,大多集中于他的政策设计,比如说青苗法很超前,相当于宋朝版的国有银行体系;方田均税法、募役法,则相当于宋朝版的财产税云云。
其实对于一项政策,我们要学会既看到它的帽子,还要看到它的鞋子,更要看到它的手套子!
帽子就是名目,即它所宣称的要实现的目标。
鞋子是落地的结果。
手套子则是具体的措施。
举个例子,著名的「以改兼赈,两难自解」,
目标是让富户出粮,购买灾民的田地,
然后雇佣灾民在原来的田地上改种桑苗。
这样一来,赈灾的目的达到了,改稻为桑的目的也达到了,所以两难自解。
但推行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呢?是豪绅大量兼并田地,百姓到手的口粮不足以支撑他们捱到产丝换粮,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生饥荒和民变。
为什么会这样?
因为在政策执行时,豪绅会借助灾情,趁机大幅压低田地的收购价,从 40 石/亩,压到 10 石/亩。
从这个角度看,变法之难,难在哪里?
绝不是难在政策设计,而是难在具体执行!
比如青苗法,目标是用国有贷款取代地主的高利贷,这样既能降低农民负担,抑制兼并,又能让政府获得利息收入,简直两全其美。
王安石当县令时,曾亲自实验过,效果很好,陕西也搞过试点,并取得了成功,为什么推广到全国,就问题频发,最后变成了扰民害民的劣政呢?
因为绝大部分官员,都做不到王安石那样清廉。
青苗法颁下后,贷款的利息收入就成了官员们的政绩,他们为了完成指标向上邀功,纷纷搞起了摊派和一刀切——强令不需要贷款的富户也必须贷款,还要给贫户做担保。
这就扰乱了市场秩序,增加了民间负担。
所以不管政策设计多牛×,最终还是要靠一个个具体的官员去执行,很多人也据此批评王安石用人不当。
其实根本不是用人当不当的问题,而是王安石的变法方针,从一开始就有问题。
如果一定要用对了人,才能确保执行过程没问题的话,那么请问上哪去找那么多对的人呢?
王安石想到的,是通过科举改革,来选拔有用之才,甚至给朝堂换血。
但人才培养又怎是一朝一夕的事,而变法需求却迫在眉睫,所以为了让新法能够有效执行,应该先做什么?
应该先刷新系统——不改革吏治的话,再好的政策,一推行也会走样,终是枉然!
冗官给北宋带来的问题,不仅是财政负担重,还有行政效率低。
现代管理学之父 Peter·Drucker 曾提出一个问题:如果一项工作,两个人两天干完,四个人几天干完?
注意,这可不是一道算术题,而是一道管理题,所以答案是反常识的——可能需要四天,甚至永远也干不完。
政府也好,企业也罢,都是一个讲究效率的组织,所面临的事务,大体可分为两种:一种是为增加产出所必做的工作,这种工作产生效益;
另一种是因为内部流程所产生的工作,这种工作产生成本。
人员越多,内部流程就会被弄得越复杂,好让每个人都有事干,结果就是人越多,事越杂,效率越低,成本越高。
而且赵宋体制从一开始,就设计为通过增加办事流程、增设官位职能,搞分权,那么扯皮推诿肯定是常态。
有这么个事,说的是经历了第一次金军围城后,宋钦宗想在京郊搞一场阅兵,好让首都人民重新相信「厉害了我的宋」。
于是把重装备都搬到了京郊,其中就包括 500 门大炮。
结果金军的二次进攻来得太快,阅兵还没来得及搞,皇帝就下令坚壁清野。
总得有人把大炮拉回城内参与城防吧?
结果兵部推枢密院,枢密院推军器监,军器监推负责京城守备的京城所,京城所推给兵部下的驾部,驾部又推给库部……
最后不出意外,500 门大炮全落到了金军手里,被调转炮口,轰击汴京城头。
这样的官僚系统若不改革的话,什么事都干不成!
所以范仲淹的方案是对的,他先抓反腐,搞精兵简政,因为只有行政效率上道了,才谈得上经济、军事改革。
张居正之所以能成事,也是因为先搞了「考成法」,整顿了官僚系统,把摸鱼混日子的人都清理掉了,后面的核田归税和一条鞭法才得以顺利实施。
只不过王安石看到范仲淹败了,就想绕过官僚系统改革,幻想不动官僚的蛋糕,他们就不会给变法添堵,实在过于天真。
王安石之败,不仅败在没有刷新官僚系统,还败在对反对派太手软。
他在任时,几乎没有砍人或撸人的记录,对待范纯仁、苏轼、司马光等刺头,也只是贬出京城,让他们到地方做官。
对那些实在做不了事的,就给安排个管理寺院或道观的闲职,依然发高薪。
这样做的坏处,首先是冗官更多了,财政更加吃不消。
其次是打压旧派官僚,又不打死,这些人就天天跟他搞舆论战,争夺意识形态阵地,动摇变法根基。
苏轼、苏辙、欧阳修、司马光等人,个顶个都是文坛顶流,社会影响力巨大,他们天天充当「公知」给变法拆台,抨击新法是「聚敛害民、剥民兴利」……
有一句说一句,新法到底有没有「掠之于民」,使「国进民退」的地方呢?
理中客地说,有!
比如青苗法(官方放贷)、市易法(官办企业),虽然初衷是用政府经营替代垄断商人,以减轻百姓负担,但我们都知道,官府直接参与经济的结果,一定是寻租、腐败、低效,和更大规模的垄断。
因为官府拥有平民无法监督的公权力,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玩法,注定会把市场玩死。
新法固然有不可取之处,但正确的态度,难道不是在实践中动态调整,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么?
全盘否定算怎么回事?新法中还有很多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,怎么看不到呢?
比如募役法,相当于宋朝版的财产税,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;
又如保甲法,相当于宋朝的户口和预备役制度,如果北宋末年还在搞的话,靖康之耻很可能就不会发生。
范纯仁、苏轼等人,都曾是反对变法的刺头,但后来亲眼目睹了变法的好处,都纷纷上书说「新法不可尽废」。
户部尚书李常说:”法无新陈,便民者良;论无彼己,可久者确。”
这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——你管他什么意识形态,什么白猫黑猫,只要能给国家带来好处,就应该采用!
但反对派不管这个,司马光在洛阳修书的那十几年,似乎憋出了什么心理大病,凡是王安石定的政策,不问好坏,废了再说;凡是王安石起用的干部,不看才干,全都贬黜;凡是王安石贬罚的官员,不管缘由,尽皆拔擢。
气得苏轼大骂:「司马牛!司马牛!」
为了废掉王安石的成果,司马光甚至退还「熙河开边」的土地……一寸山河一寸血啊,真不知他是怎么想的。
政治斗争,我能理解的有:路线之争、理念之争、利益之争、权力之争、意识形态之争。
但司马光所为,明显已经超出了上述范畴,不叫意气之争,还能叫什么呢?
意气之争的结局,必然是滑向党争,就是不顾大局,甚至不讲利益,只讲站队——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!
而且新法中的募役法,最初还是司马光建议的,只是被王安石施行了出来,但是司马光仍把它废了,甚至要求五天内恢复成仁宗时期的差役法。
在信息、交通不便的古代,官员们都觉得不可能,只有投机分子蔡京强行完成了这一任务,然后就受到了司马光的提拔。
不错,投机分子蔡京,走的其实是司马光的门路。
明末清初,目睹清军入关、山河破碎的大思想家王夫之,想从历史中找王朝兴衰的答案,他在《宋论》一文中,愤慨地写道:「北宋灭亡,始于司马光!」
所以要想变法成功,就绝不能对反对派抱有幻想,要么把他们一打到底,要么就培植出足以压制他们的新势力。
比如商鞅,就以军功爵位制取代世袭爵位制,相当于扶植军功贵族,压制世袭贵族。
所以说,跟既得利益集团做斗争,拉一派打一派是必须要有的手段,王安石想要推进财产税,就应该拉拢自耕农,打击地主。
但他却急吼吼地同时搞起了国企垄断,把盐铁等生活物资的价格推得老高,这下又把农民给一起得罪了,两头不讨好,变法还怎么搞?
03
假设王安石下线后,宋神宗不搞集权斗争,之后掌权的高太皇太后和司马光也不是尽废新法,而是通过系统调研,对其修复和完善,同时逐步裁撤冗官,那会不会有另一番景象呢?
但历史不容假设,如果说北宋灭亡的深层次原因是党争,那变法又何尝不是毁于党争呢?
若要认真追究起北宋党争起点的话,你会发现,固然不是王安石,却也不是司马光。
往前溯,宋英宗时期的「濮仪事件」,跟明朝嘉靖皇帝的「大礼议」其实是一个性质,表面上都是在吵应该怎样给皇帝认爹,但实际就是在党争——顺我者昌,逆我者亡!
再往前溯,别忘了宋仁宗时期的「庆历新政」是怎么败的,范仲淹就被扣过「朋党」的帽子,同样也是党争。
实际上,赵宋官家从建国之初,就信奉「议论相绞」,即挑拨不同路线的人相互掐架,自己当裁判、搞平衡,稳稳地幸福。
所以事实就是,集权体制下,党争是必然,非要论个责任的话:赵宋体制 > 司马光 > 王安石。
而在集权体制中自上而下地搞变法,很容易「人亡政息」,因为一旦换个领导,就会换一条路线,换一批马仔。
古代的变法也好,新政也罢,大多不能延续,其实都有这个原因。
纵观历史,似乎只有商鞅和桑弘羊等「军国主义者」做到了「人亡政不息」。
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差别,除了前面提到的「拉一派打一派」之外,还有哪些呢?
1)所面临的国际形势不同。
战国纷争,秦国若不变强,就会被吞并,所以秦国内部对变法的态度较为统一。
而北宋则不然,当时的辽和西夏也在堕落,各国进入到了「比烂节奏」。
北宋是难,只是难在开支太大,只要紧日子能过,不少人还是愿意接着苟,所以对变法的认识并不统一。
2)秦国的变法发生于崛起初期,这时的既得利益集团实力有限。
北宋变法发生于王朝中后期,既得利益已经盘根错节,如果没有稳固有力的强权,披荆斩棘、长期推动,变法很容易功亏一篑。
3)自古以来,扩张官府权力的改革都更容易,削减官府权力的改革则更难;
私有变国有的改革更容易,国有变市场的改革更难。
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,沿用的是分封体系,国家权力分散,商鞅通过搞「军国主义」,加强了君主集权。
所以即便秦孝公死后,秦惠文王将商鞅车裂,但是看到变法能给自己带来集权的好处,依然会继续推行新法。
而王安石所面对的北宋,已经是一个君主高度集权的国家了,变法的任务,应该是精简冗员,削弱政府对经济的干预。
事实也证明,王安石那些扩张国家控制的举措,比如市易法、均输法,最终都成了扰民害民的劣政,从而受到官民的一致攻击。
所以理论上讲,王安石的改革方向,跟商鞅应该是相反的——秦国搞国家主义,北宋应该去中心化。
这难度就要大得多了,别说王安石没搞对方向,即使搞对了,也不见得搞得动。只能说王安石的运气也没有商鞅好,没有恰好碰到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国家,也没碰上一个肯充分授权且相对长寿的好君主。
综上,若想变法成功,光有勇气和高明的政策设计是远远不够的,还须有:
1)精当的执行策略——若不狠抓反腐,再好的政策也推不下去;
2)超前的战略眼光——反对派若不彻底打服,或被新势力压制,政策就容易反复;
3)敏锐的政治嗅觉——靠皇权推动的改革,必然要靠皇权来维持其延续性。
如何平衡皇帝的意志和国家的利益,是集权体制下,改革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