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房产泡沫始末(下)

常来说,泡沫破裂的方式有两种:一是拖;二是戳。

反应在政策的两难抉择上,就是选长痛还是选短痛。

拖,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策略,即通过行政手段,控制住房产交易,再逆经济周期地缓慢回收流动性,温和地「去杠杆」。

好处是可控,坏处是年轻人安居成本太高,时间越拖越长,会酿成人口危机。

戳,则是日本用过的方式,连续加息,杠杆一下就崩了。

好处是早死早投胎,能够快速进入下一轮周期;坏处是不可控,弄不好容易背负骂名。

那么问题就来了,日本的经济泡沫被刺破,是不是决策者故意的?

如果是故意的,他们究竟是怎么想的? 为什么?

01

有个叫 Richard Werner 的货币经济学家,写了本书,叫《日元王子》。在书中,他阐述了一个非常阴谋论的观点:他认为日本央行不光亲手刺破了泡沫,甚至连泡沫本身,都是他们故意制造出来的。

你肯定想说,这不是神经病吗?

但 Richard 老师却自有一套很能说服人的逻辑。

首先,日本央行有迫切的改革欲望,他们认为「1940 体制」已经成了制约日本进步的阻碍。

l 这个不难理解,在上世纪 70 年代,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漫长的滞胀危机,凯恩斯主义破产,新自由主义成为主流,「大政府」那套,越来越不受待见。

80 年代中后期,社会主义阵营频频发生危机,「自由市场」在思想界已经被拔高为「人类历史的终结」,成了无可辩驳的政治正确。

PS:我国在 1988 年也曾邀请新自由主义的扛旗人物——弗里德曼,前来指导「物价闯关」,结果搞出了个大通胀,几乎让城市经济崩盘,幸好农村很稳定。

也就是说,当时的日本高层,已经分化出了一批改革派(央行领导),追求将「政府管制体制」改革为「自由市场体制」。

其次,政府和央行的矛盾始终千篇一律。

政府关注眼前,希望央行维持货币宽松,好刺激就业争取民众支持。比如建国在任时,天天对美联储骂骂咧咧,认为松得还不够。

但央行则考虑长远,希望能独立决策,维护币值稳定。

也就是说,日本央行希望脱离大藏省的控制。

(这个得补充一个知识点:大藏省,是战后日本经济部门中,最牛逼的机构,没有之一。它不光统管了日本的财政、税收,还把持了金融和监管,相当于财政部+央行+银保监会+证监会等一系列和国家印钱、用钱、收钱、监管相关的部门的集合体。)

它还通过分配经费、审批各省年度预算方案等途径,牵制和影响其他部门的决策。

你说这样的大藏省,能把「货币供给与定息权」拱手交出么?

日本央行所追求的改革,与其说是经济结构改革,不如说是权力结构改革,阻力不是一般的大,于是他们觉得有必要发动一场危机,让愤怒的国民,来推动改革。

历史告诉我们,没有哪一场变革,不是在危机中发生的。 ——《日元王子》
怎么制造危机?

流动性泛滥,可以制造泡沫,流动性收缩,就能刺破泡沫,这一放一收,就是一场巨大的金融危机。

央行控制流动性的方式通常有两个:

一是控制用钱的成本,即利率;

二是控制货币量,即 M2。

前面提到,日本央行受到大藏省的控制,定息和国债购买都是大藏省说了算,央行不就没招了么?

但他们还有一招,就是通过「窗口指导」,控制货币供应量。

什么叫「窗口指导」?

简单说,就是央行手把手教商业银行贷款给谁,贷多少。

Richard 认为,日本央行利用窗口指导,释放了大量货币,推高了泡沫。

但为什么说是阴谋呢?

这就要说到 「那个戳破泡沫的男人」了——三重野康。

三重野康于 1989 年底上任日银总裁,在短短 8 个月内,就加了 3 次息,直接导致了泡沫的破裂,由此落下平成之鬼的称号。

他在上任之初,就为刺破泡沫进行过一系列的舆论准备,先是自诩「通货的看门人」,硬怼大藏省的宽松政策,对过热的地价与股市进行严厉地批判:「工薪族努力工作一辈子也买不起房的社会是不正常的,必须紧缩金融,抑制地价上涨。」

日本银行协会会长、住友银行行长森川敏雄回忆道:「在当时,抑制房价是无懈可击的大义名份。」

所以大到主流媒体,小到街头巷议,民间舆论都对三重野康的「果断措施」大加赞赏。

这么说的话,三重野康难道不是不畏强权,勇戳泡沫的「民意代表」吗?

但实际上,泡沫兴起的那段时间,三重野康是日本央行的副总裁,并且架空了当时的总裁澄田智(这段描述,写在了澄田智的维基百科主页上)。

也就是说,真正通过窗口指导这一工具,释放了大量货币,推高了泡沫的人,就是三重野康本人。

前总裁澄田智是大藏省提拔的心腹,却替泡沫膨胀背了锅,三重野康一上任,立刻使出加息大法,刺破泡沫,日本民众对大藏省恨得咬牙切齿,加之后来大藏省官员腐败案频发,威信一落千丈,最终于 2001 年,大藏省被拆分,日本央行成功摆脱了大藏省的控制。

02

看完上面那些,是不是觉得前后对上了,也认为《日元王子》这本书简直逻辑满分?

日本央行和大藏省的权力斗争肯定有,因为同样的故事,在其他国家也都发生过。

比如 80 年代的美国,保罗沃尔克为了应对滞胀危机,力排众议开启加息,不光为美国赢得了一段长达 20 年的增长期,还争取了美联储的独立,至今都被奉为史上最伟大的美联储主席。

我国央行前些年还和财政部发文互呛,央行直属的西南财经,也经常搞出一些打脸统计局的数据。

核心问题其实差不多,都是央行要追求决策的独立性。

但硬要说是三重野康一手策划了这个局,我觉得就有点拿《三国演义》当正史看的嫌疑了。

由上图可知,日本央行在 1973-1975 年、1979-1980 年,为应对两次石油危机造成的通胀,都加过息。

这么一对比,难道 1989-1992 年的加息,不是常规操作吗?

而且从幅度和频率看,反而显得有些小心翼翼,「用药过猛」的说法,显然是事后诸葛。

再者,1991 年时,日本股市虽然已经跌了,但楼市才刚刚松动,媒体还叫嚷着货币政策应该再收紧一些——当时根本就没几个人,认为日本楼市有泡沫。

实际上,日本央行所面临的局面,简直是内忧外患,根本容不得他们从容做局。

三重野康担任副总裁时,央行的第一工作目标是「维持物价稳定」,由于房子没算在 CPI 里,所以即使房价涨上天,但在日元升值、油价走低的情况下,日本的 CPI 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,1988 年日本 CPI 只有 0.6%,所以央行根本就没有理由加息。

然而,三重野康扶正之后的 1989—1990 年,国际局势风云突变,由于东欧和苏联的影响,日本的 CPI 一下就涨到了 2.5%,1990 年底,萨达姆入侵科威特,海湾战争已经酝酿了出来,中东告急,油价飙升,日本 CPI 突破 3%,央行再不加息,就说不过去了。

致命的问题是欧美已经率先加息,1989 年 12 月,美国的基准利率已经加到了 7%,而日本仍停留在 3.75% 的低位,这么大的利差,再加上日本那么高的房价,你要是资本家,你会怎么干?

你肯定是把钱转到美国呀!

在全球化的时代,没有哪一国可以孤立地做决策。

但老美是霸主,美国的货币政策,相对来说要主动得多,于是又引出了第二款阴谋论——《广场协议》是美国为遏制日本崛起的阴谋。

这个说法也没啥道理,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,签订《广场协议》是符合日本利益的,而且当时德国签的条件和日本比差不多,怎么就没有泡沫呢?

实际上,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是:经济泡沫是日本央行错误的宽松政策搞出来的,怨不得别人。

我常说,人是一种奇怪的动物,在做选择时,大部分都会选好走的路,而非正确的路,之后又后悔。

其实国家也一样,本币升值,出口下降,最应该做的是什么?

是倒逼产业升级,加大技术含量。

东西贵了不好卖,但你东西更牛逼了,人家不得不买,是不是也行?

但他就不,印钱多容易,是吧?

人类还有个毛病,就是总喜欢听神神叨叨的故事,再精密的理论,也远不如精彩的故事流传得广。

人们更愿意相信某件事情的发生,是大人物下的「一盘大棋」,但历史往往就是充满了偶然性,你不能看到个结果,就一阵脑补说:「哦,他这棋原来是这样下的」。

泡沫破了,就说是故意戳的,没破就说是在故意拖着。

03

其实,所有的泡沫,都是在失控状态下破的。

若是故意戳破,就意味着决策者早知道有泡沫,然而《日本战后经济史》的作者,经济学家野口悠纪雄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吐槽说,1987 年时,他在杂志上发文提示经济过热,有泡沫,但受到了大量的批评,他向某议员谏言,结果那人开心地说自己选区的房价,也终于开始上涨了……

阴谋论的调调之所以这么流行,除了人们乐于吃瓜的本性,还在于日本官员放了的烟雾弹,他们需要掩盖其在货币政策上犯下的错误,顺应 「下了一盘大棋」的说法,好显得不那么愚蠢。

实际上,面对经济泡沫,所有的决策者都想拖下去,软着陆,关键在于:

1)都想拖,外部环境是否允许你拖?

2)泡沫通常很脆弱,不一定拖得住。

3)拖下去代价是什么,能不能承受?

我们一条条去看。

首先,新兴国的货币政策处在美元霸权的阴影下,通常只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,才有一定的货币主动权。

高增长,境外资本流入,这时候你可以选择紧缩国内货币,引导国际资本进入关键技术领域,也可以搞宽松,让泛滥货币冲击投机市场。

日本当年就是选择了后者,才翻的车。

一旦新兴国增速放缓,美国又加息,外资就要开溜,不光他开溜,境内资本也要避险开溜,这时候你就没有主动性了。

现在国内有很多人跑去越南投资,因为那边势头好,在重走我国改开老路,假设越南经济增速走低,而国内又开始加息的时候,越南的资产会不会被抛售?

越南的货币会不会被抛售?

你拿着越南盾又没用,不抛干嘛?它又不是国际货币。

也就是说,在美元加息周期中,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政策,是没有多少主动空间的,只能被动跟着美元周期走。

网上经常有人说:「先放水拖着,等美股爆在前面!」

行不行呢?

我倒不是觉得美股不会先爆,而是认为即使美股先爆,也不会改变什么。

有两个现成的例子,说了你就明白了。

1987 年 10 月 19,被资本市场铭记为黑色星期一,美股在一天之内狂泄 508 点,全月下跌 22.6%,它改变了日本楼市泡沫的结局了么?

日本人不光没有利用机会窗口挤泡沫,还膨胀地认为日本是全世界最安全的地方,反而加剧了泡沫。

2020 年一季度,美股在一月之内跌去 30%,巴菲特直呼「没见过」,但随着美联储无限 QE 的魔法打开,立马又是一副大牛市。

而且从历史数据来看,美元加息周期里,美股都是上涨的。

其次,新兴国的资产泡沫会不会被美元周期挤破,还要看泡沫够不够脆。

泡沫脆不脆,就看居民杠杆率高不高。

居民杠杆的两头,一头是收入,另一头是债务。

收入看消费,债务就看房价。

所以,要想让居民杠杆保持平衡,只让房价横盘是不够的,只要消费趋势仍在走低,泡沫都是在走钢丝。

有人说,那提振内需刺激消费不就行了?

有没有想过,问题真的会简单到连普通人都能轻易想到方案去解决吗?

事实上,在泡沫高企时,内循环有两大障碍:

一是贫下中农没有钱;

二是城市中下阶层低欲望。

再者,也是最值得重视的,是拖下去的代价太大了,因为高房价加剧了年轻人的生活成本,导致低消费和低生育,时间越久,越对新兴国家不利。

日本在 80 年代,资本势力动用舆论,煽动消费情绪洗脑大众,说成功女性的标配是拥有「车夫男」、「付账男」和「上贡男」,鼓吹女性想要的任何福利,都应该由男性买单。

在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盛行的泡沫晚期,青年们的婚恋关系,被极端物质化,女性不仅要求配偶拥有千万日元以上的年薪,更是连吃饭和送礼,都有明确的价格标准。

我始终认为,一旦某种现象演化为普遍的社会问题,解决方式就不能从道德指摘入手,否则就只会形成对立。

这些现象实际上都是经济泡沫发展到极端情形后,对「生育权」的泡沫化,用马克思的话讲,就是「资产的再生产,挤压了劳动的再生产」。

有点绕,所谓资产的再生产,就是资本增殖。

而劳动的再生产,则包含两个方面:

一个是劳动力的恢复,也就是下班之后的娱乐、休闲、睡觉;

另一个是二代劳动力的生产,即生育。

所谓「资本的再生产挤压劳动的再生产」,反应在社会现实中,就是工薪阶层的工作时间越来越长,生育意愿越来越低。

资本主义创造出「消费主义」和「拜金主义」,通过洗脑女青年间接控制男青年,进而实现对劳动成果的掠夺,不论男女都是受害者,只是舆论被操纵着,将矛盾从阶级对立,转化为性别对立。

年轻人卷得太累,谈不起恋爱也结不起婚,于是主动降低欲望,减少劳动力的再生产,也就是我们看到的「平成废宅」和低生育现象。

年轻人一旦低欲望,消费主义就失效了,无欲则刚,对于没有欲望的人,它再怎么洗脑都没用,田园性质的主张,自然也就没人响应了。

从日本的经验看,「低欲望」、「佛系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,将会是资本主义这个系统逐渐走向崩溃的原因,往轻了说,是泡沫破裂,周期重启;往重了说,则是民粹主义,是系统重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