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滞胀是最难解决的经济危机?沃尔克时刻又是什么时刻

滞胀,是指经济下行的同时,又通胀严重的一种经济现象。

“滞”指经济增长停滞,失业严重,居民收入下降;

“胀”指通胀严重,物价上涨。

合在一起,就是物价一直在涨,工资始终不涨,大概就是这么个操蛋的感受。

在所有类型的经济问题中,滞胀是最难处理的。比方说大萧条,很惨了吧,前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研究了一辈子,他觉得是有解的——放水,越快越好。

所以他在2008年处置次贷危机时,就使用了大剂量的量化宽松,果然被证明很有效。

2020年初,油价崩盘叠加疫情冲击,美股多次熔断后,美联储立刻开启QE,而且声明是“无限量宽松”,也很快就止住了崩溃的势头。

“无限量”的意思并非指毫无顾忌地印出无数钞票,而是在市场信心恢复角度,给予不留余地的支持——不要担心市场会崩,我会一直印钱救它。

你觉得美股完蛋不了,就去抄底,其他人也这么想,于是濒临崩溃的市场就被整活了。

也就是说,“无限量”只是美联储的一个态度。

但在滞胀状态下,货币宽松等一切刺激手段,通通都会失效。

原因有二:

首先,长期的货币宽松会形成路径依赖。

什么意思呢?就是讲一旦经济下行,你就立马发债印钞,几十年都这样,已经形成了条件反射式的市场预期——你一印钞,我就拿钱去炒房炒股,并不会像你期望的那样去消费。

长此以往,货币传导就被堵塞了。

本来应该是这样子的:

最后变成了这个样子:

边际效应递减听说过吧,就是指放水这个事,一开始是有刺激效果的,但是效果会逐次下降。

到最后,放水除了推高资产泡沫,增加金融风险,已经不能刺激任何实体的增长了。

其次,黑天鹅事件,比如战争,疫情……会带来供给问题,造成物资短缺的预期,使能源、粮食等民生物资涨价。这样的预期一产生,国际资本在期货市场上就会大炒特炒,加剧通胀。

严峻的失业,叠加上涨的物价,民众的生活,可想而知。

然而这时候,政府的决策却陷入了两难:

一方面,所有的政府,最畏惧的都是失业。要想减少失业,就必须有更多的投资,更宽松的流动性,就必须维持低利率、高杠杆。但那样的话,通胀就如脱缰野马,止不住了。

另一方面,任由通胀蔓延,不光会造成民生灾难,还会恶化货币信用,如果不及时制止,就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危机,前车之鉴有德国魏玛时期的恶性通胀,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恶性通胀,以及眼巴前的津巴布韦和委内瑞拉。

要么是大失业,要么是高通胀,两头都很麻烦,两头都很难解决。

纵观世界历史,真正成功解决滞胀危机的,只有资本主义的灯塔——美国。

二战之后的20年,是美国制造业最气势恢宏的20年。但随着时间进入70年代,美国就有点盛极而衰了,外有冷战危机,内有滞胀危机,越战越打越糊,国内还处处被渗透得跟筛子似的。

财政上,因为越战黑洞,所以赤字;贸易商,因为日本和德国的竞争,所以也赤字,双赤字……

要不是有保罗沃尔克的“壮士断腕”,和里根成功的经济结构改革,现在的世界格局是啥样,还真不好说。

总结下,美国经济70年代走下坡路的原因:

第一,战后的固定投资、基建,都搞得差不多了,朝鲜战争、越南战争对工业产能的拉动,也已达到极限,缺乏新的增长点。

第二,产业面临转型升级,二战带来的科技红利吃完了,但新的科技树还不知道在哪。

第三,德、日的工业崛起迅速,且国际竞争力很强,导致美国的贸易份额下降。

为了应对经济衰退和越战,肯尼迪和约翰逊连续实施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,到尼克松接手时,滞胀已经有苗头了。

尼克松为了谋求连任,继续选择货币宽松,使M2增速一度超过了12%,美元快速贬值。

70年代之前,美元一直是绑定黄金的,这是因为二战后,全世界3/4的黄金都跑去美国了,美国就对各国说:“美元绑定黄金,你们的货币咬住美元,不就可以整活了?”

这就叫布雷顿森林体系,美元也成了光明正大的世界货币。

但是美国那些年连续宽松,而且财政、贸易双赤字,绿纸怎么看都不如沉甸甸的黄金踏实,各国就打算放弃美元兑回黄金。

尼克松索性摊牌,宣布放弃美元和黄金的刚性兑换,布雷顿森林体系破产,之后的美元信用如何,就看美联储的人品了。

由于连续宽松,通胀如约而至,1973年,美国国内物资疯狂涨价,鸡蛋涨了49%,肉类整体涨了25%。

同年10月,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,这场战争让阿拉伯国家颜面扫地,他们为了报复欧美对以色列的支持,共同减产石油,并威胁彻底禁运,油价大涨。

1974年,美国GDP实际增长率为-0.5%,但通胀高达12%,失业高达9%。

福特上台,他一边命令政府过紧日子,另一边着手紧缩货币,一度使通胀降至4%,但由于失业居高不下,福特没能连任。

继任者卡特,又改用扩张的货币政策,连续使M2增速保持在12%以上。

卡特任上的前三年(1977-1979), 美国经济增长都维持得不错,GDP年均增速在5%以上。

然而,1979年,伊朗和伊拉克又打了起来,互相炸油田,石油再一次减产。

由于前一沦涨价已经吓过大家一次了,第二次能源危机就更恐慌:

1980年,美国通胀率飙升至前所未有的15%:

GDP增速急转直下,失业率飙升:

美国到了最危险的时刻。

从1970年到1983年的13年间,美国企业、银行破产数以及失业率,都创下了二战后的最高记录,GDP平均增速只有2.9%,但平均通胀达到了10.46%,失业率最高时达10.8%。

而死对头苏联这时却风生水起,由于他和欧美经济体互相隔绝,所以滞胀没有影响到他。而且别忘了,苏联也是产油国,这一波让他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
这时期的美国决策层都在不遗余力地治理滞胀,但尼克松、福特和卡特的政策摇摆不定,国家虽然需要未来,但总统需要眼前的选票,于是,反反复复的货币政策,反而加剧了通胀预期。

什么意思呢?大概就是——你不是说会跌么?可它又涨了,凡是赌跌的都输了,所以它永远涨!

1981年,里根上台,虽然此时的美国经济仍在滞胀的泥沼里挣扎,但在学术界,主张财政减税的供给学派和新自由主义,已经取代了主张需求刺激的凯恩斯主义。

真正让美国脱离滞胀苦海的,是天降猛男——保罗·沃尔克。

他因为成功治理了通胀,被奉为美联储历史上最伟大的主席,而载入史册。

美联储4任主席合影,最右的大高个就是保罗·沃克
他是怎么做的呢?

其实很简单,就两样:

大幅加息;
严控货币数量。
但市场是有惯性的,体量越大,惯性越大,所以他最初的几轮加息,并没有让通胀降下来,他索性一口气加息至创纪录的21%:

办法虽然粗暴简单,但保罗沃尔克的决策核心,是扭转市场预期,即表达出美国决策层对治理通胀的强烈决心,哪怕利息再高,代价再大,也要一干到底。

白宫的态度?不管,沃尔克不光大力紧缩货币,还一手促成了美联储的决策独立,让人们相信,美国总统不会因为追求连任而干预美联储的决策。

由于货币紧缩,美国的失业率被推向了高点,沃尔克遭遇前所未有的攻击,甚至有失业打工人开着工程车去堵他,但他顶住了压力,用无与伦比的魄力、壮士断腕的决心,以及与世界为敌的勇气,维持着高利率。

这种暴力出清通胀的方式痛苦却最有效,1983年,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——通胀率下降至3.2%,1986年降到了1.9%。

而GDP增速,也在1983年达到4.5%,1984年达到7.2%,美国经济从此开启了长达20年的低通胀高增长时代,最终成功耗死苏联,赢得了冷战的胜利。

滞胀之难,难在没有两全其美的,可以满足既要又要的解决办法,大失业和大通胀,必须选一个。

怎么选?

经历过德国魏玛恶性通胀的经济学家欧根说:

只要币值的稳定性得不到保障,一切为实现竞争秩序的努力都是徒劳的。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稳定货币放在首位,这样做事实上是对其他政策目标的最大支持,也是对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。
在信用货币时代,最重要的资产,是信心。

如果大家对房子有信心,就会去疯狂炒房;对货币失去信心,就会抛弃货币,而寻求其他一切所谓可以抗通胀的实物资产。

治理滞胀的关键,就在于以不容质疑的决心,让民众恢复对货币的信心,哪怕资产泡沫破裂,哪怕大萧条发生,哪怕失业高企,也在所不惜。

所以什么是沃尔克时刻,就是不惜代价,紧缩金融杠杆,扭转市场预期,恢复货币信用的时刻。

野村证券的陆挺说我们正在迎来沃尔克时刻:

不管这个判断对不对,但从最近一连串的政策表现看,我们的决策者很可能已下定决心要放弃短期目标,以让经济从地产中脱敏,而放任地产债务违约,破解市场对房价永远涨的预期。

这点其实不难理解,不管从哪个角度看,沃尔克的政策,都是解决当下经济问题唯一正确的手段,没有其他。

房地产造成的问题很多,最主要的是在两个地方:

第一,是金融杠杆循环的低效率。

怎么理解呢?就是讲房地产这台印钞机,它是在自我循环。

印钞 → 房价涨 → 更高的抵押资产就能印出更多的钞 →房价涨得就更多……

但问题是,这钞不是白印的,是负债撑起来的,越往后债务风险越大。

一个房子,本来只值100w,高估它,说300w,高估的200w哪儿来?只能由打工人的负债去扛,然而打工人负债贷出的资金又流向了房地产,进一步推高房子的估值,这又需要更高的负债去扛……

这就叫金融杠杆无效率——更高的债务,更累的打工人,却没有用在正经地方。

那什么叫有效率?

就是你借了一笔钱,发明出了一款牛逼的芯片,不光还上了那笔钱,还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
第二,是推高了年轻人和农村人的生存成本,逼迫着他们低欲望,使人口结构的恶化,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。

这俩问题都需要解决,沃尔克的经验表明,行动越早代价越小。

实际上,我们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也积累了不少治理滞胀的成功经验,只是规模没那么大:

88年是“物价闯关”;93-94年,决策者也用到了非常强硬的紧缩手段来出清泡沫,我之前在讲海南的房地产泡沫时,也曾提到过。

特别是90年代后半程,当时大规模的下岗潮,对东北的朋友来说,肯定刻骨铭心。

高层壮士断腕的举措,为后来成功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,准备了空间。也正因如此,我们才接住了从日韩及东南亚逃出的国际资本,承接了产业转移,为后来的爆发式增长,打下基础。

不管是美国的经验,还是我们自己在探索中积累的经验,都告诉我们,紧缩货币,扭转市场预期,可能会面临短期阵痛,但宏观经济也会因为出清了风险,优化了结构,而更加健康,从而启动新的增长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