帮人,必须每次都帮。有一次不帮,他就改变对你的看法。人都会活在现在,不会在意过去,【一礼一答】,它的理论根基站不住,大厦终将倒塌。追求回报,是自寻烦恼。人每年都在变,今年的他不是去年的他,没人给你记旧账,翻旧账。追求回报,是人与人矛盾的根源,这个矛盾必然爆发。
你要了解人性:帮过你的人,会继续帮你,不求回报。你帮过的人,你会继续帮他,但是别指望他帮你。真心无法换来真心。如果你帮我,要求我感谢你,我心理感谢你,但是不表示出来,不会给回报。如果真的有回报,那就是利益交换,就不必感谢。所以,基督徒做得对,帮助别人必须是无偿的。捐款最好是匿名的。如果你捐款,非要别人知道是你捐的,你可以怀疑自己动机不纯。
如果你有高级思维,你就会认为:当你遭受大难,朋友冷眼旁观,那么他还是你朋友,只要他没伤害你,你就别抱怨。不要给他贴上坏人的标签。他这次没帮你,不代表今后不帮你呢。你亲手消灭一个朋友,对你有啥好处?
写文章的人,可能不是为了分享给别人,而是整理自己的思路。基督徒帮助别人,可能不是为了别人,而是让信仰更纯粹,更靠近上帝。既然做任何事情的,都是以自己为出发点,就没必要指望别人感谢。换句话说,你帮助别人的同时,你就获得了好处,一秒都不会延迟。这个好处可能是无形的,你意想不到的。学校里,肯帮助别人解答难题的学生,他的知识掌握的更牢固。差等生,也是优等生的老师。两千年前,著名的柏拉图学院,从来都不是知识灌输,而是跟学生对话,探讨,让学生批评老师。
跟任何人之间,不要利益交换。就算对待子女,也是无条件的爱,不谈任何条件。他是否给你养老,看他自愿,不能要求他。你假设他是个不孝子,那么你愿意付出多少?付出了就绝不后悔,就算颗粒无收。从他童年开始,就注意:只是付出,不利益交换。你不能说:“喊爸爸,如果不喊,以后还指望我买雪糕吗?之前是谁,闹着要吃雪糕的?一闹我就给他买了。”
我越来越能理解基督徒。如果孩子养到18岁就死了,那就是白养了吗,颗粒无收吗?你为什么买个宠物狗,他回报了你什么?相反,如果你天天要求你孩子给你养老,会怎样?你是在讨债。你从他两岁开始,就跟他利益交换,所以才有今天的结果。正确的做法是:再苦再累,自己抗,不能伸手问他要,让他知道你的处境即可。有些人生了多个儿子,这些儿子互相攀比,互相依靠,拿不出公平的养老方案,宁可把老人饿死。这是传统孝道的毒害,还是老人自己的思维模式错误带来的?
澳大利亚,有个人多次借邻居的车用。有一天他买车了,邻居想借他车用。他不肯。邻居生气了:“我经常把车借给你,你凭什么不借给我?”他说:“你真是个小人。你把车借给我,难道不是自愿的吗?我强迫你了吗?你当时爽快的答应了,如果你说不愿意,我转身就走,绝无怨言。我明确表明不愿意,你为什么还要强迫我?你甘愿做个小人,就别要求别人做君子”。邻居说:“君子之交淡如水,我不该对你太好了。早知今日,何必当初。没有希望,就不会失望”。按照这个标准,你觉得你身边有多少小人?
你不要以为只有中国文化/中国思维才是对的。你帮助别人,必须是无条件的。不是说因为他今后可能会帮我,所以我才帮他。如果这样计较,矛盾必然爆发。因为一旦开始计较,一斤一两都要计较清楚。这可能吗?黑帮对外人残酷,对自己人义薄云天,但这只是假象。互帮互助,矛盾必然爆发。到时候你就不是他自己人,他就可以残酷对待你。所以【君子坦荡荡,小人长戚戚。君子之交淡如水,小人之交甜如蜜】用基督教的话说,任何人帮你,都是基督在帮你。你帮任何人,都是在还基督的恩情。所以,何必一对一互帮互助?何必要回报?